公司发展理念:智慧成就价值

靳智伟四论《中国诗词大会》传播价值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标题:“己亥新春那一缕浓浓的诗情——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带给我们的文化思考”作者:靳智伟、王琍琍)

2019年春节期间,央视荧屏悄然发生变化,推出近年来最大胆的黄金节目编排线:从初一到初十,在一套晚间八点档安排《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十集节目连播。央视通过这一文化节目的密集播出,改变了春节期间各类晚会“霸屏”的格局,为广大受众安排了一道营养丰富的中华文化大餐,并形成了融媒体传播的新局面,为己亥新春注入了诗情画意。从最初几天的播出效果来看,该电视节目受众关注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春节期间跨越老、中、青、少代际复合传播的客厅文化现象;融媒体方面形成以电视为主导,跨越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再回归人际传播形态和传统荧屏的闭合式大众传播体系,舆论引导效果呈现倍增局面。可以说,这一文化传播现象为己亥新春涂抹了一道炫目的亮色,在电视传播和融媒体传播走向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启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他曾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深刻阐述了文运文脉与国运国脉的关系。《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跨入大年初一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并形成热播效应,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性。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能代表中华优秀文化根性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当代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传播载体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三百》到《楚辞》,从盛唐到大宋元明清,从“李杜”到毛泽东,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文运文脉、诗思诗情无不与国运国脉紧密相连。到了21世纪的今天,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节日必言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积淀于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古典诗词意境的挖掘,以电视传播手段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巧妙结合,形成由古及今一脉相承的文脉,又通过古今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有机交融,形成对于国脉的精准触摸与把握。这般巧妙的电视文思本质地观照着全体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的基本心态,本质地勾勒出中国人民春节期间欢乐祥和的盛世文化生活状态。这样的电视文化娱乐节目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便顺理成章了。

      (作者:靳智伟 、王琍琍)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具备世界文化认识价值与跨语境传播的文化意义,其意境之大美,其理念之大善,其音韵之和谐,既符合当代中国人的人文心境,又是纷乱的世界所渴求的文化意境。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背后的文化意义有着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随着中华民族梦想的逐步实现,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会逐步拓展开来并深入下去,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国一脉相承的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社会知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和理想,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它无疑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宝库。将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化巨匠脑海里的文化密码激活,使之成为现代生活的文化图腾,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分享给世界各国人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人成为世界公民,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在融媒体传播方面,央视对《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也进行了大胆而有力的尝试。习近平总书记于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集体学习过程中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了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央视管理层和创作团队就《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传播进行了认真谋划和精心设计。就本节目的热播情况来看,电视传播单打独斗的基本模式开始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电视大屏播出为龙头,门户网站为背景性、补充性传播重点,以折射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社交媒体充分发酵,以多路径传播的手段作用于受众手持媒介终端,又通过这个过程带动更为广泛的受众回流反哺电视大屏的闭环系统。这样的循环传播模式,不断强化着央视的主渠道地位和价值,实现了宣传效果的优化,形成了以央视为主、新媒体两翼带动、社交媒体全面开花的热播局面。这使得节目传播跨越了不同媒体形态,初步探索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立体传播格局。如果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考察这一现象,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央视主流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界限开始被打破了,二者围绕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开始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同打造了“主流舆论”。